您現在的位置:廣東中公教師網 > 教師招聘 > 筆試資料 > 學科知識 >
來源:中公廣東教師招聘考試網 時間:2021-11-18 20:59:50
一、分類
(一)內力作用
1.能量來源:地球內部,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。
2.表現形式:地殼運動、巖漿運動、變質作用。
3.對地表形態的影響:形成大陸與洋底、山脈與盆地,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。
4.舉例:紅海、喜馬拉雅山脈、馬里亞納海溝等。
(二)外力作用
1.能量來源:來自地球外部,主要是太陽輻射能。
2.表現形式:風化、侵蝕、搬運、沉積。
3.對地表形態的影響:對地表進行破壞,把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,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。
(三)二者關系
1.二者同時存在,同時對地表形態變化起作用。
2.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。
3.一般地說,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。
二、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
(一)外力作用形式
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現形式包括:風化、侵蝕、搬運、沉積等四種形式,其中的侵蝕和沉積地貌最為常見,其動力多為流水、風、冰川、海浪等。
(二)地表形態
1.喀斯特地貌
地殼的巖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巖石,如石灰巖等。在適當條件下,這類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,或重新沉淀,流水溶蝕,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,統稱喀斯特地貌。一般地表崎嶇,地下水易滲漏。
2.河流地貌
(1)“V”形谷
(2)沖積平原
(3)牛軛湖
(4)三角洲
3.風沙地貌
(1)風力侵蝕地貌
(2)風力堆積地貌
4.海岸地貌
(1)海岸侵蝕地貌
(2)海岸堆積地貌
5.冰川地貌
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,在高山和高緯地區,這種作用尤為顯著。冰川地貌按成因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類。
搜索